石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艺术痕纪与绎衍过程观念与视觉物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218643.html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218643.html
痕纪与绎衍——过程、观念与视觉物田萌一百多年前,杜尚将小便器丢到艺术品堆里的做法有一种戏谑感,而且激怒了当时的人们。这一做法的意义是延迟的,几十年后,新一代的艺术家才又重新发现了杜尚这一具有革命性的行为。我们已经知道,支撑小便器这一批量生产的无差别的工业产品被写入艺术史的不是其视觉形式,而是观念。如果,今天在美术馆再看到这件作品(复制品),我们不会,也没有必要像观看古典绘画那样静观与凝视它。它是作为观念的象征物而不是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自现代艺术以来,艺术的观念不断被更新。这些更新有些是体现在视觉形式上,有些体现在图像与空间中,而有些则是体现在艺术的行为与观念里。每一种观念都有着自身的目标,甚至有着明确的敌人。不同的艺术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一方面在艺术自主性上走向了极致,另一方面又扩展了艺术的边界,以至于我们难以看清其边界。今天中国的艺术家们共享着这些艺术观念,也积极参与着艺术观念的再更新。20世纪80年代,中国迎来了一次思想解放的高峰,思想活跃的艺术家积极地参与其中,渴望观念更新,思想更新以及语言更新。之后的艺术家和批评家才意识到,真正意义上的更新不只是一种拿来主义,而是要以他山之石以攻玉。年有两场展览是标志性的,一场是高名潞策划的“中国极多主义”,一场是栗宪庭策划的“念珠与笔触”。这两场展览的艺术家多有重合,而且所提出的问题也比较接近。他们注意到中国艺术家在创作抽象作品时所采用重复性与时间性的方法,与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抽象艺术的方法与观念是不同的。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他们在新世纪对八十年代议题的回应,也是他们在全球化语境中对中国“抽象”艺术的价值确认。历史总是为我们提供讨论问题的坐标。于研究者而言,艺术家与艺术史的关系甚至与同代人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被建构出来的。于艺术家而言,历史既是土壤,又常常是有待扔掉的包袱。“痕纪与绎衍”是一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